提示訊息

Scroll To Top

量身訂作的營養新配方—營養生理

蔡敬民 教授專欄
2011-12-28

早期營養學大多以化學成分分析來認定食品的營養價值,較少從個人體質差異(即生理)的角度來衡量營養價值。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蔡敬民舉例說明,大家都知道缺乏鐵質會導致貧血,以前根據『食品成分分析表』知道波菜含有豐富的鐵,因此認為多攝取可預防缺鐵性貧血。但以「營養生理」來看,人體對波菜中鐵質的吸收率卻平均不到百分之一。

『營養生理』探求的是身體可獲的營養及其作用,但也同時考量個人生理差異的不同。如牛奶營養價值雖高,但缺乏乳糖酶的人喝了易拉肚子。因此,了解自己的生理特質,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或健康食品,是現代人保健的重要課題。

很多人關心攝取保健食品能否改善營養不均的問題。蔡敬民認為,因飲食習慣與身體狀況不同,所以維持營養均衡或健康的需求也不同。一般而言,我們應吃各種不同的天然食品來達到營養均衡與維持健康,但當無法吃到某些食品或因身體特殊需要,會較難全部從食物中攝取人體必要營養素(如維生素B2、大豆異黃酮等)。在質與量兼顧的原則下,搭配適當的『健康食品』不失為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但前提要對自己的體質和保健食品的成分有一定的了解,且要適量才能吃出健康。

健康從「小」開始

一頭雪白頭髮的蔡教授骨質密度卻是一般年輕人的高標,除了均衡飲食、補充鈣與大豆異黃酮,適量的負重運動是他避免骨質疏鬆的最佳法寶。蔡敬民說:「我經常背背包走路,能走就不坐車。」說到運動,蔡敬民有感而發:「我常看到有些早起晨間運動的老人,因偷懶過馬路時穿越分隔島,甚至因而造成車禍意外。我很納悶,既然要運動,怎會有到達運動場後所做的才是運動?從家到學校這段路不也是在運動?我也觀察到公車上小胖子較會搶位子坐,雖不見得因此引起肥胖,但諸如此類的生活小細節,都是影響健康的重要關鍵。」運動與飲食習慣的改變要落實到生活細節本質的改變,才會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而身體的保健也是日常點點滴滴的累積。

關於作者

蔡敬民 教授

中原大學 生物科技學系講座教授

財團法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創會董事長,現任榮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