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訊息

Scroll To Top

【日正當中的太陽光才能製造維生素D】

2021-12-14

110年12月13日中華日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預防醫學專欄〉報導

作者: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 蔡敬民教授

維生素的定義為我們活命所必需,但我們身體卻無法自己合成,必須靠飲食來獲取之特殊微量化合物。然而有一例外,相信你應該聽過皮膚曬太陽可製造維生素D;但相信你也聽過曬太陽會容易得皮膚癌。因此你也很可能聽說:「中午的太陽光太強,容易得皮膚癌,可去曬早上太陽剛升上來或傍晚太陽要西下的較弱陽光,如此較不會得皮膚癌,又能讓皮膚製造維生素D。」

其實如此的講法並不正確,首先我們要瞭解:並非所有的太陽光波都能促使我們的皮膚製造維生素D,而是只有280 nm左右(260~300 nm)的波長才能讓皮膚中由膽固醇轉變來的7-dehydrocholecalciferol再轉化成維生素D3。然而很不幸,這波長也是最會誘發皮膚發炎與皮膚癌。太陽光中包含有紅、橙、黃、綠、藍、靛、紫7種可見顏色,紅色波長最長,大約是650-780 nm;紫色最短,大約是380-450 nm,比紫色更短的波,約100-380 nm統稱為「紫外線」(UV),但因特質有點不同,常再細分為UVa (320-380)、UVb (260-320)、UVc (100-260 nm)。波長越短的光波之能量也越大,因此對細胞的傷害也越大,所幸UVc的光波在進入大氣層到達地面之前大多會被吸收,而UVb最易誘發皮膚癌與傷害眼睛(也促使皮膚製造維生素D),UVa則最會使皮膚變黑。

不同波長的光線前進時,如從一介質進到另一介質會產生不相等的折射率,因此陽光從太空進入大氣層時,波長越長的光波之折射率越大,因此清晨的陽光碰到大氣層的角度時,可見光波的紅色光最早折射進入到地球表面(參閱附圖);相同道理,傍晚時也是紅色光最慢消失,也因而清晨與傍晚常天空一片通紅。而上述能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但也易誘發皮膚癌的280 nm光波大約在早上9點之後才能折入大氣層;在下午3點之後,陽光碰到大氣層時又會被折射掉。因此如想要藉著太陽光來製造維生素D,只好在9AM~3PM之間曬太陽囉。
 

經由皮膚產生的維生素D主要是靠紫外線中UVb的作用,而防曬乳能夠防UVb(曬紅、曬傷)和UVa(曬黑、曬老),且多數防曬乳主要防UVb能力會比防UVa強,所以防曬油擦多了會減少維他命D的合成。由於能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的280 nm光波也容易誘發皮膚癌,付出的代價很高,因此有一派學者就主張從飲食來獲取身體所需的維生素D,而不是靠曬太陽。在歐美市場,大多數的鮮乳或其他乳製品都有添加維生素D來增進鈣質吸收;但很可惜台灣國內的乳製品鮮有添加維生素D,因此你只好日正當中時去曬太陽囉!

再說,一般的普通玻璃會吸收UVb,因此在實驗室如使用400-780 nm的可見光測定樣品時,可將受試樣品放在一般玻璃的試管;但如要使用UV(例如常用280-320 nm)來測樣品時,則就不能使用一般玻璃,而是須使用石英玻璃的試管。很有趣的是一般玻璃會吸收UVb,但不能有效吸收UVa,因此太陽光穿過車窗的玻璃雖會曬黑手臂,但可有效減少誘發皮膚癌;同樣道理,太陽眼鏡重要的不是吸收可見光波的墨鏡,而是要能有效吸收UV的玻璃之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