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壞膽固醇在哪裡?】
113年5月13日中華日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預防醫學專欄〉報導
作者: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所 潘文涵特聘研究員
朋友問我:「他要吃甚麼才能吃到好膽固醇,要避免甚麼食物才不會吃到壞的膽固醇?」這一聽,就發現民眾對「好壞膽固醇」產生大誤解了。首先要澄清:這世界上不存在好膽固醇,也沒有壞的膽固醇喔!膽固醇就是膽固醇,它是身體需要的一種物質,沒有所謂好壞,那麼好壞膽固醇這詞從哪來的?這故事要從頭說起。
好壞膽固醇的名詞是怎麼來的?
在20世紀中期就知道血膽固醇過高是心臟血管危險因子,除了飲食改善,嚴重時需要用藥控制以降低未來罹患心臟血管的風險。健康檢查報告上通常有總膽固醇這一項,總膽固醇在200mg/dL以下為正常,200-240mg/dL為邊界偏高,若在240mg/dL以上則為過高。除了總膽固醇之外,更細分為: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這兩個數值加起來比總膽固醇略小,因為其實還有一項「非常低密度膽固醇」,通常沒有顯示出來。
低密度膽固醇其實是一個簡稱,它真正的意涵是「低密度脂蛋白」這是一種密度低的脂蛋白,在血液裡到身體各處流竄,血管上皮細胞會抓取包在它裡面的膽固醇,囤積起來,逐漸增厚,最終會在關鍵位置阻斷血流,造成心臟血管疾病發病,所以低密度脂蛋白長期過高的話,會增加疾病風險。由於測量低密度脂蛋白較為麻煩,反而是測量低密度脂蛋白裡所含的膽固醇比較容易,所以就以低密度脂蛋白上所含的膽固醇量(簡稱:低密度膽固醇),作為低密度脂蛋白的替代指標。低密度膽固醇到底是甚麼意思一般人難以理解,健康從業人員就以壞的膽固醇來說明它。越講越遛,有些民眾就誤以為,有一種膽固醇是壞的。
反之,高密度膽固醇是「高密度脂蛋白」的替代指標,高密度脂蛋白是一個膽固醇清道夫,也藉由血液帶著全身遊走,把血管上皮中堆積的膽固醇清理帶走,所以高密度脂蛋白高的話,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對較低。
雖然概念上簡單來看是如此,但是研究顯示,若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膽固醇),人的心臟血管罹病風險會下降。但提升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膽固醇),不改變低密度脂蛋白似乎效果不大。也因此,臨床處置上,最新的指引都聚焦在低密度脂蛋白,也就是低密度膽固醇。既然焦點不在膽固醇,而是在脂蛋白上,所以食療的重點,就著重甚麼食物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囉!
改變低密度膽固醇的飲食療法
影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主要食物成分是油脂,動物油、棕櫚油、椰子油豐富的食物或油本身會因造成清除低密度脂蛋白不力而提高其濃度,像是肥牛肉、肥豬肉、內臟肉、牛油、奶油、豬油、全脂奶、全脂起士、冰淇淋、奶油蛋糕、各種奶油、椰子油做的餅乾、麵包、點心等。反之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的植物油(特別像是沙拉油、葵花油等)會提高低密度脂蛋白之清除而降低其濃度。蔬菜、水果纖維素高,也有一些幫助清除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調整食物內容是改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第一步,適度做些改變,可能就不用吃藥了。
總之,食物裡可沒有甚麼好的膽固醇,壞的膽固醇,只有健康檢查報告裡有對應的項目,就是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想要這兩個項目結果變漂亮,重點就是改變含油脂的食物選項:多植物少四隻腿的動物性食物是主要關鍵。(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