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訊息

Scroll To Top

【精準醫療與精準營養學(下集)】

2022-06-06

111年6月6日中華日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預防醫學專欄〉報導

作者:前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 蕭明熙教授


上集專欄中介紹了精準醫療可透過及早介入疾病的預防階段,配合早期診斷、個人化的有效治療、預後評估,針對特定分群的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策略,患者因而得以及早恢復健康。

由於以精準醫療為導向的新藥開發步調仍然趕不上精準醫療的需求,因此最近推動精準營養學的呼聲興起,以補足這一缺口。退化性疾病除了基因層面上的影響之外,個人飲食、生活型態、運動、腸胃道微生物、環境等因素亦息息相關。執行個人化的精準營養策略,就可能強化對大多數退化性疾病的預防、減緩疾病進展、輔助藥物療效等。

過去,有些營養方面的宣稱被認為過於急切,並非依據呈現因果關係的大規模臨床試驗而來。從入口前稱之為食物,入口後稱之為營養的過程中,仍有很多需要釐清的地方。每一個人種族、年齡、性別、代謝能力、身體健康狀況、腸胃道微生物、疾病與用藥、環境衛生等,都可能對於從食物到營養過程造成很大的個人之間的差異,何況食物攝取種類、攝取量、食物成份比例、空腹與進食時間的區隔等因素,也會造成影響,縱使卡路里相同的一份食譜,用在不同人身上也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表面看來,人類營養學精準化幾乎不可能,何況是個人化的精準營養。但並非如此,新興的精準營養學強調建立人類營養學大數據,大數據更以個人化的營養資料配合,因而每個人可以在健康維持、疾病預防、治療效果提升上精準獲益。

精準營養學的行動方案上(指推動個人化精準營養學)可分三個方面:首先是科學與大數據的提升,建立具有堅強科學基礎(因果關係)的營養學臨床資料庫,產出可靠可用的資訊。再來是推動專業的教育訓練,特別對臨床營養師與醫藥專業人士,未來臨床營養師對於個別病患的營養諮詢,將更為貼切而且個人化。最終目標才是運用於個人,成為有如量身訂做的飲食指引與飲食治療指引。

一些新進發展的體學領域(例如基因體學、蛋白體學與代謝體學),和腸胃道微生物及營養基因體學(連結基因、營養成分與健康表現的學門)即可構築成精準營養學的大數據,並經由人工智慧有效整理分析運用。個人化營養資料部分,則可依據血液中的營養成分指標,腸胃道微生物相,以及個人隨身攜帶的裝置產出的數據,如24小時血壓與血糖監視器,配合個人飲食、生活型態、臨床資料而達成。

就如同精準醫療一般,精準營養學也必須是產官學研共同投入,每一個患者都必須參與。每一個人身體的健康個人都要參與照顧,才有可能讓大家都成為現代醫療進步的最大受益者。


伸閱讀:精準醫療與精準營養學(上集)